香港樓市的三次崩盤---摘自香港地產業百年 一、70年代末80年代初,炒樓風最熾熱時,炒家索性整幢大廈炒賣,形成“炒大廈”、“炒酒店”熱潮。當時中環、灣仔、尖東等各繁華商業區頻頻傳出整幢商業大廈以高價易手的消息,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金鐘的金門大廈,中環的聯邦、國際兩幢大廈的炒賣。金門大廈在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期間3次轉手,售價從7.15億元增加到16.8億元,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內升幅高達135%。聯邦、國際兩幢大廈在1980年8月至1981年1月期間兩次轉手,售價從10.89億元升至22.35億元,短短半年間升幅逾1倍。 熾熱的炒樓風進一步推動地價、樓價上升,已遠遠脱離當時香港市民的實際承受能力。據統計,1975年香港中小型住宅樓宇每方尺約230元,一個400方尺住宅單位售價約9.2萬元。當時,香港市民家庭平均月入1 300元,購買一小型住宅單位的款項相當於市民70.8個月(即約6年)工資。然而,1981年地產高峯時,小型住宅單位每方尺售價已升至約1 000元,一個400方尺住宅單位售價增加到約30萬元,而市民家庭平均月入約3 000元,即購買一小型住宅單位的款項已相當於市民101.5個月(即約8年半)工資。 當時,香港的樓價並非建立在經濟發展水平和一般市民的支付能力上,當消費者的工資收入遠遠追不上樓價升幅時,樓價下跌便勢所難免。1981年,香港地產市道已轉趨呆滯,空置單位大增,1980年新建住宅樓宅中,空置率已高達41.3%,大量單位滯留在大小炒家手中。地產市道的下調,只是遲早的問題。 70年代後期,香港經濟開始過熱,通貨膨脹率已達到15%以上,但1978年香港的優惠利率平均只有6.68%,而樓宇按揭利率平均為10.62%,形成市場對資金的需求有增無減。期間,港元匯率因外貿赤字增加(地產狂潮中,香港建築材料進口大增,亦令貿赤增加)而偏軟,刺激利率上升。1980年美國總統里根上台,實施緊縮貨幣政策打擊通脹,更推動香港利率大幅急升。1981年10月7日,香港最優惠利率升至20%的歷史高水平,樓宇按揭利率更升至21%,對置業者產生巨大的阻嚇力。(見表3.5)這時期,港府又修訂賣地政策,取消“分期付款買地”,令發展商購買土地的成本(利息)更形沉重。 1981年,銀行和財務公司貸款買樓的增長率相當驚人,分期付款買樓的貸款達155.56億元,比上一年度增加30%。然而,到了該年第四季,銀行在分期付款方面的貸款已經幾乎沒有增加,銀行對地產貸款已轉趨審慎,有的借出貸款時,除了要看所按揭樓宇是否物有所值之外,還要看貸款人的償還能力。有的銀行還訂出新的樓宇估值辦法,即樓宇面積不再按建築面積計算,而是以實用面積計算,按揭成數亦壓低至6成。1981年7月,港府實行金融三級制,加強對財務公司管制,結果令財務公司的短期存款大減,加速信貸收縮。 1982年,是香港地產業過去七八年間最暗淡的一年,地價、樓價、租金全面大幅下跌,官地拍賣會上投資者競投興趣普遍低落,冷落場面迭現,很多時候拍賣官在無可奈何之下被迫將多幅官地收回。據統計,1984年港府共推出50幅官地,上半年佔30幅,其中6幅因無人承價而收回,而下半年則有20幅,其中7幅收回。 地產市道崩潰,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地價。1982年,香港地價普遍下跌40%至60%不等,跌幅最大的是工業用地和高級住宅用地。九龍灣工業用地的售價,按樓面面積計算,從1980年12月每方尺360元的最高水平,跌至1982年10月的每方尺25元,跌幅高達93%。港島南灣道一帶的高級住宅用地,亦從1980年9月每方尺1 502元的最高水平,跌至1982年5月的每方尺540元,跌幅為60%。地價大跌,導致港府財政收入大減,1982/1983年度港府財政收支即出現39.35億元赤字;售地收入佔政府財政收入的比重,亦從1980/1981年度的35%,降至1981/1982年度的29%,及1982/1983年度的15%。 地價大跌帶動樓價、租金大幅下挫。1982年,住宅樓價普遍比高峯時期下跌3成至4成,如北角住宅樓價就從1981年底每方尺1 067元跌至1982年底的每方尺664元,跌幅達38%。中區甲級寫字樓月租亦從1981年中最高峯期的每方尺28元至30元,跌至1982年底的每方尺21元至24元,跌幅約20%至25%。 市道低迷,令成交萎縮,樓宇空置增加。1982年各類契約(包括樓宇及私人土地買賣)登記總數為16.5萬宗,總金額為994.7億元,分別比1981年下跌13%和21%。1982年底,香港私人住宅空置單位為3.17萬個,空置率達6%,其中大型住宅單位更達9.1%;商業樓宇空置面積達586.6萬方尺,空置率為10.7%,其中辦公室更達17.6%;工業大廈空置面積達1 312.1萬方尺,空置率達10.5%,都處於歷史上最高或極高水平。據一個研究小組的調查,當時香港地產業積壓的資金,可能高達500億元。 |